????? 永豐歷史悠久,人文鼎盛,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于北宋至元年(1054年)建縣,九百多年來,其秀麗的山水和純樸的民風,孕育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北宋天文學家曾民瞻,元朝文學家劉鶚,明朝狀元曾棨、羅倫,兵部尚書聶豹,明朝外交正史郭汝霖,清朝狀元劉繹,解放軍上將郭林祥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賢人志士,是"廬陵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據縣志記載,永豐有進士287人,狀元4人,將軍9人。
歐陽修(1007——1072)北宋吉州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號醉翁,晚年更號“六一居士”。
歐陽修四歲而孤,因其父為官清廉,所以其父去世后,家貧如洗,到入學年齡也無法進私塾讀書,母親鄭氏便成了他的啟蒙教師。沒錢買紙筆墨硯,鄭氏就以荻枝當筆,沙盤當紙,教他認字、寫字,這就是“畫荻教子”故事的由來。他十歲時,從鄰居家借書抄讀。他天資敏悟,過目不忘,所作詩賦之佳,名播鄉里。北宋天圣六年(1028)二十二歲的歐陽修,攜帶自寫的詩文到達武漢,拜見翰林院學士胥偃。胥偃閱讀后,連聲夸獎:“你一定會名揚天下!”并將他留置門下,啟迪誘導,指點學業。七年(1029)春,歐陽修就試國子監,一舉奪魁,被補為廣文館生。同年秋,他參加國子監解試,再獲第一,成為解元。八年(1030)正月,他參加禮部試,又奪第一,榮中“省元”。同年三月,他參加殿試,奪進士甲科第十四名,被授西京留守推官。從此,歐陽修步入仕途。由于他個性剛直,不屈權貴,仕途頗為曲折,一生三起三落。景祐三年(1036),開封知府范仲淹向仁宗皇帝建議改革吏治等而觸怒了宰相呂夷簡,貶知饒州(今江西鄱陽縣)。歐陽修為了替他伸張正義,斥罵諫官高若納“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而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康定元年1040)才被召回京,官復館閣校勘職務。慶歷三年(1043),仁宗頒布范仲淹的十項改革措施,稱“慶歷新政”。同時任命大力支持改革的歐陽修等人為諫官。保守派卻詆毀范仲淹等改革人士為“朋黨”。歐陽修作《朋黨論》予以駁斥。仁宗讀后深有感觸,升歐陽修任知制誥(代皇帝擬寫文稿)。后來,慶歷新政失敗,加上遭小人陷害,于慶歷五年(1045)貶知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后轉知揚州(今屬江蘇省)、潁州(今屬安徽省阜陽),至和元年(1054)才調回京城,任翰林學士。嘉祐五年(1060)任樞密副使。次年,改任參知政事(副宰相)。治平四年(1067)辭參知政事,轉刑部尚書出知亳州(今安徽亳縣),后知青州(今山東益都)、蔡州(今河南汝南)。熙寧四年(1071)以觀人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熙寧五年(1072)歐陽修在潁州住宅逝世。熙寧八年(1075)歐陽修葬于河南新鄭縣旌賢鄉劉村(今河南新鄭縣辛店鄉歐陽寺村)。
歐陽修是宋代政治家的杰出代表。他從政四十一年,為消除北宋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種種弊端而奮斗一生。他不避危難,積極參與“慶歷新政”,堅決反對因循守舊。他為政力主寬簡,不務虛名。他高風亮節,力矯社會陋習,培育士林新風,開創宋人重人格厚人品的時代精神。
歐陽修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宋代散文五大家蘇洵、蘇軾、蘇轍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是公認的文壇領袖。他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表現出強烈的創新精神。他既注重文章的思想內容,又不忽視其藝術價值;既力矯輕靡浮艷的“西昆體”,又痛抑艱澀怪僻的“太學體”。他上承唐勢,下啟宋風,發動和領導了北宋古文運動,開創宋代平易流暢的文風。他的散文、詩詞、賦、文學評論等,均突破傳統的束縛,開辟了一條文學創作的新大道,為我國文化的繁榮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歐陽修是北宋卓有成就的史學家。中國的二十四史,他一人名占兩史(《新唐書》與宋祁合編),獨撰《新五代史》,這在史學領域極為罕見。
此外,他使經學研究擺脫名物訓詁的軌道,轉入講求義理的方向。他的《集古錄跋尾》開創了古代金石考古學。他參編的《崇文總目》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家總書目。他編撰的《歐陽氏譜圖》,創制宋以后記載世系傳承的譜圖法,促進了我國譜牒的繁榮發展。
“功名事業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師”,這是宋神宗對他的政績、詩文和人品的高度評價。
董德元(1107年—1174年),字體仁,宋永豐流坑(今樂安縣流坑)人,恩榜狀元,官至副相.紹興十八年(1148年)參加殿試,由高宗欽點為恩榜狀元.當年,永豐縣令吳南老為其建狀元樓于縣學左側以示慶賀;同年進士朱熹題寫"狀元樓"三字匾.董德元歷任承仕郎、太常博士、禮部員外郎、監察御史、吏部尚書、參知政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十二月,董德元因系秦檜黨羽,被罷去要職,從任副相到罷相僅四個月。至隆興二年(1164年)正月,才許以左中大夫、提舉太平興國宮復端明殿學士致仕,二月,贈左正奉大夫。董德元被罷歸后,遂寓居吉州城中。
曾民瞻(生卒年不詳),字南仲,永豐睦陂(今永豐縣坑田鄉)人。北宋天文學家。其創新的晷漏制造方法,在《南宋書》《永豐縣志》和《吉安府志》中有記載。晷漏雖不是他的發明,但他對計時儀器的改進,使它更為精密,對天文學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著有《晷漏》等書。
劉鶚(1290年—1364年)字楚奇,吉安永豐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卒于惠宗至正二十四年,年七十五歲。皇慶間,因薦授揚州學錄。累遷翰林修撰。紅巾賊起,擢江州總管,寇不敢犯。升廣東副使,守韶州。后分兵討洞獠,贛寇數萬猝至,城陷被執,不屈死。鶚文體高秀清遒,學者稱浮云先生。著有惟實集八卷,外集二卷,《四庫總目》行于世。
曾棨(1372年—1432年)字子棨,號西墅,江西永豐人。明永樂二年狀元,人稱“江西才子”。其才如泉涌,廷對兩萬言不打草稿。是年成祖令解縉從進士中挑選優秀俊敏者28人為庶吉士,進文淵閣深造,被列為第一人。成祖愛其才,在他的考卷上御批:“貫通經史,識達天人,有講習之學,有忠愛之誠,擢冠天下,昭我文明。”還在卷首朱書:“第一甲第一名”,授翰林修撰。曾出任《永樂大典》編纂。宣德七年病逝,贈禮部左侍郎,謚襄敏。體魄魁碩,愛飲酒,人稱“酒狀元”。病危將絕時仍呼酒痛飲。
曾棨工書法,草書雄放,有晉人風度。所作詩文甚多,萬歷年間,永豐知縣吳期照加以選錄,為《西墅集》10卷,存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另有《巢睫集》5卷傳世。楊士奇稱其詩文:如“園林得春,群芳奮發。錦繡燦然,可玩可悅。賦詠之體,必律唐人。興之所至,筆不停揮。狀寫之工,極其天趣。”然行文過速,缺乏琢磨。《四庫提要》以為“集中一題百首,往往才氣用事,而按切肌理,不耐推敲,是亦速成之過也。”此與其灑脫、豪爽之特性有關。
羅倫(1431年—1478年)明代理學家、狀元。字應魁,一字彝正,號一峰。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家貧好學。成化二年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論李賢起復落職,謫泉州市舶司提舉,次年復官改南京,居二年,以疾辭歸,隱于金牛山,鉆研經學,開門教授,從學者甚眾。學術上篤守宋儒為學之途徑,重修身持己,尤以經學為務。為文有剛毅之氣,詩作磊落不凡,著有《一峰集》等。
聶豹(1486年-1563年),字文蔚,號雙江,江西永豐縣人,為王守仁心學正統傳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授華亭縣令,升御史,歷官蘇州、平陽知府。擢陜西副使。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兵部右侍郎,改左侍郎。嘉靖三十一年任兵部尚書,上疏議防秋事宜,又請筑京師外城,均被采納,加太子少保,是明代有名的廉吏之一。名垂青史。嘉靖三十二年十月,京師外城完工,進太子少保。嘉靖三十四年二月,上疏反對增設巡視福建大臣和開放沿海互市,世宗大怒,于二月二十九日勒其罷官閑住。嘉靖四十二年逝世,年七十七。隆慶初贈少保,謚貞襄。聶豹推崇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以陽明為師,但他認為良知不是現成的,要通過“動靜無心,內外兩忘”的涵養功夫才能達到。有《困辨錄》《雙江集》等。
何心隱(1517年—1579年),中國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心學”之泰州學派弟子。原名梁汝元,字柱乾,號夫山。江西吉安永豐人。早年放棄科舉,致力社會改革,曾被捕入獄。與徐階合作彈劾嚴嵩,因嘉靖信奉道教,讓道士(泰州學派同門弟子)假借“奸臣嚴嵩”之名,使皇帝疏遠嚴嵩。后在湖北孝感講學,因反對當權者張居正再遭通緝。萬歷七年(1579年)被捕,死于湖北武昌獄中。他認為人為天地之心,心是太極,心即是理。曾在家鄉江西永豐試行過一套烏托邦,構萃和堂以合族,身理一族之政,冠婚、喪祭、賦役,一切通其有無。
宋儀望(約1561年前后在世)字望之,吉安永豐人。生卒年不詳,約明世宗嘉靖四十年前后在世。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授吳縣知縣,惠政頗著。征拜御史,陳時務十二策。因劾胡宗、阮鶚忤嚴嵩,貶夷陵州判。嵩敗,擢陵州兵備僉事。萬歷中累官至大理寺卿。又因忤張居正被劾歸。儀望少師聶豹,故其學以王守仁為宗。其文本名《華陽館集》,其詩別名《河東集》后合為一編,總名之為《華陽館文集》凡十七卷,和續集二卷,《四庫總目》并行于世。
郭汝霖(1510年—1580年)(一作世霖),字時望,號一厓,江西永豐人。明朝冊封使。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進士。授吏科給事中,上平倭十事。奉使封琉球王,饋金不受。出使琉球冊封后于1562年完成的述職報告《琉球奉使錄》。官至南太常卿。汝霖著有《石泉山房集》十卷,《四庫總目》傳于世。
傅以漸(1609年—1665年)字于磐,號星巖。今山東聊城東昌府區人,祖籍江西永豐縣。清第一位狀元、一代名相。作為清代第一位狀元傅以漸,康熙的老師,一直為清世祖順治所器重,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是清初不可忽視的人物之一。明萬歷37年,傅以漸生于山東省聊城。幼時聰明過人,三歲能誦書,五歲熟記經史。他少時雖家庭貧窮,但勤學不輟,終成大器。清順治傅以漸以進士及第之第一(即狀元),首奪大魁。他先后任宏文院修纂,國史院侍講,授秘書院大學士等,1657年冬,皇太后違和群臣,惶懼內閣,奏疏頗多,不兩月,奏章積八百余。順治甚喜。在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群僚中,傅以漸是一位竭誠盡忠的賢臣良相。他曾扈從順治出行,在騎驢歸帳時被順治看見,因作為畫幅,題“狀元歸去驢如飛”句。此畫為傅氏后人藏于其聊城故居“御畫樓”,畫苑傳為佳話。
劉繹(1796年-1878年),字瞻巖。江西永豐人。少時即以文章聞名鄉里,嘉慶二十二年丁丑,參加府、院試,補博士弟子員。道光十五年(1835年)狀元(成為江西最后一名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入值南書房。道光十七年(1837年)以三品京堂的官銜任山東學政,督學時刻“勸課條規”。后以父母年邁乞歸故里。在鷺洲書院及青原書院作主講,主持白鷺洲書院十余年,堅持“默承淵源,推闡往緒,昌明正學,鼓舞善類,以省察躬行為本,經明行修為要”的辦學宗旨。卒于清光緒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著《存吾春齋文抄》《詩抄》《崇正黜邪論》。
段起鳳(1893年—1933年),原名段月泉,潭頭鄉石陂絲茅坪村人,東固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自幼習武,因生活所迫,逃往福建參加封建幫會“三點會”充頭人。不久帶領二三十人返回故鄉,在興國東村蜈蚣山一帶劫富濟貧,后又占山為王,在興國、永豐、吉安三縣邊界活動。1927年秋,共產黨人賴經邦潛回家鄉東固,在鄉間聚集革命力量,秘密組織中共東龍支部。段起鳳帶著隊伍來到東固,參加了東龍游擊隊,任副隊長。1927年11月12日,賴經邦、段起鳳率領游擊隊發動了東固暴動。暴動成功后,與永(豐)吉(水)游擊隊聯合,創建了東固革命根據地。年底,經賴經邦介紹,段起鳳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2月初,在興國縣蓮塘坪墟成立江西工農紅軍獨立第四團,段起鳳任團長,金萬邦任政委。1929年10月以后,他先后擔任東固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贛西南特委候補委員。1930年5月,根據黨中央命令,全國各根據地紅軍統一領導機關———中國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毛澤東任主席,朱德、段起鳳等17人為委員。1930年10月,紅一方面軍打下吉安,段起鳳任贛西南辦事處主任。1930年冬,中央蘇區“富田事變”發生后,贛西南肅反運動嚴重擴大化。1933年6月1日,錯殺于公略縣(今吉水縣水南鄉),年僅40歲。1945年,在黨的七大會議上,黨中央為段起鳳平反昭雪,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袁佐龍(1901年—1930年),永豐縣龍云鄉白塘州村人。永豐縣大革命運動的組織者,東固革命根據地黨和軍隊的領導人之一。
1923年入吉安陽明中學。1924年暑假與宋大勛等人在永豐創辦“恩江學會”,宣傳馬列主義。1924年加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任團吉安特支第三小組組長,192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8月受中共吉安特別支部的委派,到上海大學學習。11月,北伐軍攻占南昌后,擔任峽江、吉水、永豐、吉安等縣特派員。12月任永豐縣總工會委員長和中共永豐支部書記。1927年后,從事東固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工作。1928年4月,領導了永豐縣藤田、石馬的農民暴動。9月任江西工農紅軍獨立第二團政治部主任。1929年調任東固區委書記。1930年初,在永豐上固主持贛西南黨訓班,曾任江西工農紅軍學校政治教官,贛西南辦事處秘書長兼機關黨團書記。1930年12月,在肅反擴大化中被錯殺。1945年,黨的七大上追認為烈士。解放后,永豐人民為了紀念他,將他的家鄉龍云鄉改名為佐龍鄉。
宋大勛(1903-1925),字寧人,永豐縣恩江鎮花園村人,永豐縣第一位共產黨員,吉安早期黨團組織創始人之一。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縣城各校幾百名學生舉行游行活動,宋大勛帶領同學參加講演,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行動。1922年,宋大勛在吉安省立第七師范讀書時,在共產黨人郭化非、劉企勛的引導下開始接受馬列主義,尋求拯救中國之道路。1923年初,宋大勛與袁佐龍等人創辦了《吉光》等進步刊物和“永豐青年書報社”(又名“永豐圖書集覽部”),建立了“學聯”“青聯”等進步組織。1924年2月,宋大勛由南昌團地委曾宏毅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后轉為中共黨員并擔任吉安臨時團支部負責人。5月,臨時團支部改為特支,宋大勛任吉安特支書記。“五份”運動爆發,宋大勛為支援上海工人運動,組織演講隊到學校、工廠、農村進行宣傳和募捐活動,籌集捐款4000余元,救濟上海工人死難者家屬。7月,宋大勛回永豐秘密創辦“恩江學會”并親自主持發表“恩江學會”的“宣言”和“章程”,提出“恩江學會”的宗旨是“養成團體生活,擁護群眾利益,介紹新潮,改造社會”。“恩江學會”成立執行委員會,執委會設常委1人,由宋大勛擔任。10月,宋大勛率領吉安教育界參觀團到江浙一帶進行社會考察。歸來時,由于長途跋涉,氣候驟變,到新干后突染重疾,急救無效,于11月16日在新干逝世,年僅23歲。
黃歐東(1905年—1993年),又名黃次洲,佐龍鄉野溪村人。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遼寧省人大常委會主任。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年就讀于吉安省立第六中學,后轉入南昌農業專門學校。1925年入上海大學學習,參加學生愛國運動和上海五卅運動。1927年回鄉任中共永豐支部書記,領導家鄉建立中共組織,開展農民運動。大革命失敗后參加南昌起義。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先后任紅三軍第八師連政治指導員,紅四軍第十一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團政治處主任,紅三軍第八師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紅二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參加了創建贛南革命根據地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到陜北后擔任抗日紅軍大學營政治委員,紅軍步兵學校(教導師)第三團政治委員。1936年冬調任中共隴東特委秘書長、副書記。抗日戰爭爆發后,仍任中共隴東特委副書記。1937年冬入延安馬列學院學習。1938年冬起,歷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政治部主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平漢抗日游擊縱隊政治委員,太行軍區晉中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抗日軍政大學第六分校政治委員。參加了太行軍區抗日反“掃蕩”作戰。曾任八路軍前方總部政治部考察二團團長。1943年調回延安,擔任中共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并兼任軍委總政治部鋤奸部副部長。曾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冀熱遼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嫩江省、黑龍江省建設廳廳長,遼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遼北省委委員,中共沈陽市委書記。參加了東北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共沈陽市委書記兼沈陽市市長,中共遼寧省委第一書記,第二書記兼遼寧省省長,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處書記,遼寧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是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遼寧省政協第一屆主席、第四屆主席。1982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十三大為特邀代表,辭去中顧委委員職務。1993年11月28日在沈陽病逝。
周興(1905年—1975年),原名劉舊邦,后改名周興,坑田鎮羅珠村人。原中共中央委員、云南省委第一書記。在他50年的革命生涯中,有28年從事專職保衛工作的經歷。毛澤東對周興的評價很高,1937年他對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說:“我以為周興是無產階級的寶劍。”1962年他又在七千人大會上風趣地說:“唐朝有個周興,是酷吏,殘害百姓。我們的周興是保衛人民的。”1936年2月周興接任西北政治保衛局局長后,一直擔任陜甘寧邊區保安處長、兼任保安部隊副司令員,長達14年,跨越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兩個時期。由于保安處占據了延安古城的“半壁江山”,所以,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戲稱周興為“周半城”。
1924年,周興在宋大勛、袁佐龍等進步青年的影響下加入“恩江學會”。1925年底,經袁佐龍、黃歐東介紹,周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經袁佐龍介紹,編入朱德教導團第三營,參加了南昌“八一”起義。起義軍撤離南昌后,受黨組織委派秘密回到永豐、吉水組建農民游擊隊,任中共吉水折桂區委委員。1930年10月7日,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成立,周興先后任肅反委員會秘書長、偵察部長、政治保衛局執行部長等職。為了工作方便,他改名周興,以后就一直沿用此名。1934年10月,周興隨中央紅軍長征,任紅一軍團保衛局副局長、國家政治保衛局特派員、紅軍干部特派員等職。紅軍到達陜北后,周興先后擔任西北政治保衛局偵察部長、局長、陜甘寧邊區保衛處長、延安衛戍區副司令員、中央西北局社會部部長等職。1949年2月,周興調離延安隨軍南下,4月任南京市公安局局長。11月,他又隨劉鄧大軍進軍西南,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公安部部長,同時兼任中共西南局常委、西南軍政委員會常委、政法委副主任、最高檢察署檢察長、西南公安軍政委等職。1954年秋,周興調到北京工作,先后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副部長、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參與了我國第一部《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起草的組織工作。1960年11月,周興調任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山東省軍區政委。同年12月,周興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5年后,周興先后擔任中共云南省委書記、省長、云南省革命委員會主任、云南省委第一書記、昆明軍區政委、書記等職。他是黨的九屆、十屆中央委員和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1975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
金如柏(1909年—1984年),又名金松青,恩江鎮大園金家村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原中央軍委委員、第二炮兵部隊政治委員。1930年7月參加紅軍,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金如柏先后任紅三軍政治部收發股股長,中共永豐縣委軍事部秘書、政治指導員、科長,江西紅軍獨立第三團政治處主任、政治委員,紅二軍團第六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紅二軍團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部長等職。參加了一至五次反“圍剿”戰斗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爆發后,金如柏任八路軍120師358旅政治處主任、政治委員、旅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綏野戰軍獨立第三旅政治委員、西北軍區軍政干部學校政治部主任。新中國成立后,金如柏先后擔任西南軍區空軍預科總隊長、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云南軍區副政委,昆明軍區第二政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兼解放軍軍事法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顧問、炮兵政治委員、炮兵黨委第一書記,中央軍委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他曾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84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
湯光恢(1909年—2008年),恩江鎮湯家巷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原江西省軍區第二政委。1925年,湯光恢高小畢業留校任初級班教師,其間,積極參加宋大勛、袁佐龍組織的“恩江學會”等革命活動,1925年11月被吸收為共產主義青年團員,曾任城區地下蘇維埃交通部長。1930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紅軍。歷任宣傳員、干事、隊長、政治指導員、紅一軍二師五團警衛連指導員,參加了第一次至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后,湯光恢任紅一軍直屬總隊書記、偵察大隊政委、巡視員等職。抗日戰爭時期先后擔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育干事、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軍法處(又稱鋤奸部)副處長、處長、保衛部部長。解放戰爭期間,歷任第三野戰軍第一縱隊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政治部主任、二十一軍政治委員。新中國成立后,湯光恢先后擔任膠東軍區政治委員,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黑龍江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江西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1955年9月授少將軍銜。先后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及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8年3月4日病逝南昌。
劉輝山(1910年—1983年),三坊鄉宗溪太平企村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北京衛戍區原副司令。1927年,劉輝山棄學從戎投身革命開始參加農民協會,后參加潭頭游擊隊,參與創建東固革命根據地。1928年冬,任白沙區自衛大隊副大隊長。1930年編入中國工農紅軍,參加了中央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戰斗。1931年4月由肖華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政保團副班長、紅一軍團直屬工兵連排長、政治部政衛連副連長。長征途中,先后擔任紅一軍團司令部警衛排長、軍團直屬警衛連副連長。到達陜北后,在抗大和中央特區工作委員會學習,歷任延安中央教導大隊教員、中隊長,中央警衛團參謀長、營長。解放戰爭時期,劉輝山出任中央警衛團第四任團長。全國解放后,劉輝山擔任中央公安縱隊二師師長、公安警衛師師長、中央警衛師師長、公安部八局副局長、北京衛戍區副司令員(副兵團級)等職。1953年劉輝山赴朝,任志愿軍朝鮮停戰談判代表團保衛處處長,參加了板門店和平談判會議的警衛和志愿軍代表團的安全保衛工作。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64年6月劉輝山因病離職休養。1983年5月23日,在北京逝世。
肖學林(1911年—1964年),學名肖桂馨,恩江鎮營前篡口村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原總參防化學兵部政治委員。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軍委總兵站部會計,文書科科長,紅軍總部隊列科科長。參加了長征。全面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調查統計科科長,新四軍第六支隊一總隊二團政治委員,支隊司令部科長。1941年任新四軍第二師六旅政治部代主任,副主任。1943年起任新四軍第二師特務團團長兼政治委員,第五旅政治部副主任兼十三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二師五旅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第七縱隊十九師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49年任第三野戰軍二十五軍七十三師政治委員。參加了蘇中、萊蕪、孟良崮、兗州、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后,任人民解放軍某軍副政治委員,吳淞要塞區政治委員。1954年任武裝力量監察部海軍監察部部長。1956年畢業于高等軍事學院。1958年11月任防化學兵部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同年獲二級八一章、二級獨立自由章、一級解放勛章。1964年7月9日在北京逝世。
張華(1912年—1998年),沙溪鎮周家排村人。原北海艦隊航空兵政治委員、少將軍銜。1929年,17歲的張華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任少共永豐縣委書記、永豐縣兒童局局長。1930年第一次反“圍剿”在龍岡打響,張華帶領青年團員和少先隊員協助紅軍抓俘虜、收繳戰利品,由于表現突出,后轉為中共黨員,參加了第一至五次反“圍剿”戰斗和二萬五千里長征。1935年1月擔任彭德懷的警衛員、政治偵察員及參謀。抗日戰爭時期,張華任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部鋤奸科科長,不久,升為第三十軍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張華先后擔任冀晉軍區第四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華東補訓兵團第二旅政委、華東軍政大學第二總隊政委。新中國成立后,張華先后任海軍航空學校副政委、海軍青島基地防空司令部政委、北海艦隊政治部副政委、北海艦隊航空兵政委,1961年晉升為少將。被授予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及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8年5月5日,張華病逝于青島。
郭林祥(1914年—2010年)江西永豐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軍杰出的政治工作領導者,新時期軍隊紀檢工作的重要開拓者,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原書記兼總政治部副主任,開國少將。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1944年任豫西抗日獨立支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6年中原突圍時,任中原軍區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后任華東野戰軍獨立師副政委、華北軍區軍副政委;1950年后,歷任川北軍區副政委,西南軍區公安部隊副政委,成都軍區、總后勤部、新疆軍區、南京軍區政委,中共中央軍委紀委書記,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中紀委常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曾傳芳(1915年—1982年),曾用名張平,石馬鎮陽固山村人。原上海警備區副政治委員、少將軍銜。1928年,曾傳芳在共產黨員嚴玉如等人的指引下參加革命活動,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十一師第九十三團政治處青年干事,連政治指導員,師政治部科長,紅軍大學步兵學校教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隴東特委青委會主任,1938年11月赴蘇聯莫斯科養病、學習。1942年4月回國,途經新疆時留在迪化八路軍辦事處。1943年4月,新疆國民黨軍閥盛世才出賣革命,曾傳芳和馬明方共產黨人被軟禁。1946年6月,經中共中央營救,曾傳芳等集體出獄。解放戰爭時期曾傳芳先后任山東渤海軍區第一分區津南支隊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渤海縱隊十一師十八團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三十三軍九十八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等職。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曾傳芳任華東軍區公安部隊十五師政治委員。1955年授予大校軍銜,1956年2月任華東軍區第二十七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7年6月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59年曾傳芳調到上海警備區,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警備區副政治委員。1964年4月晉升為少將。1966年離職休養,1982年經中央軍委批準享受正軍級待遇,1982年9月4日病逝于上海。
吳法憲(1915-2004),又名吳文玉,君埠鄉鐵元大安村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空軍司令員、中將軍銜。1930年吳法憲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并擔任兒童團長,帶領兒童團支援紅軍反第一次“圍剿”。隨后吳法憲參加了紅軍并經歷第二、三、四、五次反“圍剿”戰斗。193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工農紅軍廣昌獨立師十團青年干事、紅軍二十二軍64師青年科長、紅一軍團二師警通連指導員。長征開始時,吳法憲任紅一軍團第一師青年干事。遵義會議后,歷任紅一軍團第一師直屬隊總支書記、一師三團總支書記、紅軍一軍團二師二團政治委員。抗日戰爭時期,吳法憲歷任115師685團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八路軍蘇魯支隊政治委員兼軍政委員會書記、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新四軍三師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吳法憲歷任遼西軍區副政治委員、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39軍政治委員、黨委書記,第十四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十三兵團政治委員,廣西軍管會副主任。新中國成立后,吳法憲歷任空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干部部長、空軍政治委員、空軍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空軍司令員,1955年授予中將軍銜。吳法憲是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同時被任命為中央軍委辦事組副組長。“文化大革命”中,吳法憲參加了林彪集團,被開除黨籍,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和判刑。2004年10月17日,吳法憲病逝于濟南,其骨灰安葬在家鄉—君埠鄉爐下村。
周涌(1915年—2004年),曾用名蘇九仔,七都鄉車頭城上村人。原總參通信兵副主任、少將軍銜。1929年12月由表兄陳兆鯤(永豐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紅軍先后三次占領永豐縣城,8月周涌參加了紅軍,歷任永豐紅色警衛營(后稱獨立營),二連通訊員、班長。1931年4月由共青團員直接轉為共產黨員。1933年,周涌在中央軍委無線電通信學校學習保密和無線電業務,之后,任紅一軍團電臺報務員、報務主任。參加了中央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戰斗和二萬五千里長征。任紅六軍團無線電報務員、紅三十二軍電臺隊長。抗日戰爭爆發后,周涌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電臺區隊長和教導第一旅電臺區隊長兼分隊長、山東軍區司令部通訊科科長兼通訊營營長、電臺副大隊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周涌歷任遼東軍區參謀處副處長兼通信科科長、電臺中隊長,安東軍區參謀處處長,遼東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新中國成立后,周涌先后任遼東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遼寧省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并且參加了抗美援朝,回國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參謀長、副主任、總參謀部通信兵部副主任、顧問,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勛革命榮譽章。2004年11月6日,周涌因病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