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仙巖溶洞距永豐縣城45公里,位于縣境中部的陶唐鄉,是一個山奇水秀,風光旖旎的旅游勝地,有“無山不巖,無巖不洞,無洞不怪”之說,境內峰巒疊翠,怪石嶙峋。大仙巖溶洞在陶唐鄉東南部,從陶唐鄉遠南村入洞,經婁元村出洞,全長3000多米,為江南最大的溶洞之一,自古就以峰奇、洞異、石怪而聞名。
溶洞奇觀
“三仙”兀立迎貴客
走進大仙巖溶洞,第一段前后共有兩個大廳,其中一個高達數十米,寬近百米,可容納近千人。在燈光的照耀下,正面洞壁上有三個人形巨石,高約10余米,兀立如屏,俗稱“三仙”,故此地名為“仙巖”。在“仙巖”周邊抬眼望去,兩邊石壁上呈現出晶瑩如玉、奇幻詭怪的群猴戲舞的獨特景象,同時,綿羊吃草、聚龍騰飛、觀音坐蓮、童子歡號等奇石異巖,不但越看越像,而且步移景換,令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石林交錯亦真亦幻
另外一廳內石林交錯,內有石梯田、石柱、石林,景觀亦真亦幻,令人難分真假。廳內還有一個大石峰,好似大佛端坐,頸掛項珠,道貌岸然,周圍石柱林立,如武士列陣。大佛之前還有一些石乳,如香燭高燃,似神殿一般。整個大廳氣勢雄偉,蔚為壯觀。
熱情好客“雷響潭”
穿過“仙巖”兩洞之后,沿一條小溪而進,便是大仙巖溶洞的第二段,各種石桌、石凳、石花、石床遍布洞中,還有形態各異的石猴、石龜等。小徑旁有飛瀑,如白絹飄飛,似天女散花,令人眼花繚亂。仔細看去,一灣清溪泄入深淵,巨崖下有一深潭,令人目眩。曾有好事者投以石塊,轟然如雷,甕聲甕氣,余音裊裊,這里便有了“雷響潭”的美譽,似乎也代表了大仙巖的熱情好客。
石乳倒立晶瑩欲滴
穿過飛瀑,盤旋而上,就到達了巖洞的第三段,這里地勢迂回曲折,寬窄相間,洞寬處如進大廈,洞窄處如入小巷。洞頂石乳倒立,長短各異,晶瑩欲滴。再往里則是巖洞的第四段,洞中幽黑,四周巖壁猶如天然浮雕,左側有豬頭石、玉兔石,右側有美女梳妝石、磨盤石,勝似人工雕塑,令人賞心悅目。
蓬萊仙境絢麗無比
在溶洞的2500米左右便進入了大仙巖溶洞的下洞,沿石徑盤旋而下,只見洞中有洞,回廊曲折,洞內則越走越窄,忽然又“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里千仞絕壁,一洞中開,洞高20多米,寬50余米,長百余米,可同時容納上千人。洞中見天,光亮如晝。洞中一側,一條小溪潺潺流淌。陽光之下虹影高懸,絢麗無比,讓人感覺似乎到了“懸巖滴水晴疑雨,涼氣襲人夏似秋”的蓬萊仙境。
而到了秋冬季節,洞中仍有小溪流水,水石相搏,聲如彈琴,但卻不見礦泉滴珠,洞內干燥溫暖,舒適宜人。
歷史傳說
太平軍曾在此御敵
大仙巖溶洞不僅有千姿百態的奇巖怪石,還因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美譽,歷來為兵家據守御敵的必爭之地,并留下了許多美麗傳說。
從洞內的“蓬萊仙境”拾階而上,便是出洞之口,洞口寬約6米,有人建墻垣圍住。相傳清朝咸豐七年,太平軍某部在永豐縣境內與清軍交戰失利,進洞抵抗,堅持數月,而這些人工墻就是當時太平軍為防御所筑。后來,清軍在溪水源頭下毒,最終洞內的太平軍全部被毒死在山洞之中。
又傳南宋年間,永豐人羅開禮曾在袁州任儒學教授和武岡教練等職,蒙古軍進逼南宋之際,羅開禮晚年追隨文天祥抗擊元軍,矢志收復河山。1227年,文天祥兵敗,羅開禮則率余兵隱在大仙巖溶洞之中繼續抵抗,后被俘虜并卒于獄中。而至今還流傳著當年羅開禮就寢的地方有神仙庇佑,所以沒人能夠找到,至今成了一個難以破解的謎團。